IMG_5191.jpg

在路途上會認識許許多多的人。但即使那時候聊得多投契也好,很多在各自向下一個目的地出發後就不再有聯繫(即使有加Facebook),但也有些是很難得的之後還有緣再見,例如我在柏林認識的月。

在柏林的最後一晚,我和一位女生聊天聊到半夜。一時左右,有位室友回來。她說她是來自西安的巴黎留學生,那兩天特地去柏林聽音樂會。我說我之後會去巴黎,她便說可以找她玩。因為時間已很晚,大家都要去休息,我們互相留下Wechat帳號便道聲晚安。

過了個多星期後,我到了巴黎,也聯絡了她。她問我想去甚麼地方,我說奧賽博物館,她便爽快的約了某個早上在奧塞的大象雕塑前等。因為我沒有行動網絡,隔天出門前用Hostel的Wifi給她留了個「我出門了,待會兒見﹗」的訊息便走。到了大象雕塑前,等了一段時間還不見她的身影,老實說有點擔心她會不會出現。等着等着,她拿着一個紙袋來了。紙袋裡裝着的,是她覺得巴黎最好吃的牛角包,特意買一個給我嘗嘗。因為她的博物館卡是雙人用的,所以我不用付門票便直接進去。

她是藝術系研究生,很熟悉西洋美術。當時我剛開始對19至20世紀的西洋油畫有興趣(這也是我去巴黎的原因),她就給我當導賞員,給我講作品和畫家的故事,讓我學到很多很多,大開眼界。因為她也喜愛細味作品,所以不介意我會在特別鍾愛的油畫前看上很久,甚至會問「妳要不要回頭再看一次那幅畫?」。我逛博物館總是逛得很慢,所以喜歡一個人去,可以按自己的步調走不怕悶了別人,所以難得遇上喜好和節奏相約的人,還可以分享想法,真的很高興。午餐我們在博物館吃的,邊吃邊交流對不同事物的看法,也認識對方更多。她是一個很聰明的女生,從她的言談間看得出她酷愛閱讀,是很有內涵的人。

次年我再去巴黎時,也有跟她聯絡。當時她參與的一個藝術團體拍的紀錄片舉行首映,我便去捧場。那是有關巴黎讀藝術的中國學生的紀錄片,他們隻身一人到巴黎深造,面對西方文化和藝術帶來的沖擊和對自己的質問,道路並不平坦,但都能大放異彩。我覺得人該着海綿一樣不斷吸收新事物,然後轉化成自己的東西,做出自己想要的那一面。當晚因為她還要主持活動,所以我們沒能多聊,便約了隔天再見。翌日我們相約在龐畢度中心(又是用她的博物館通行證免費入場),但這次逛美術館我們少了談藝術,多了談自己的未來計劃。當時她快要完成學業,在想好不好去美國攻讀博士(她男朋友在美國),還是要回國,回國後又該做甚麼…

後來我得知她畢業後回國,陪伴父母之餘也探索未來的學術研究方向。去年收到她的訊息,她說會來香港考試,於是我們約了在誠品見。她決定要去美國攻讀博士,還笑說她講了這麼多年法語,現在又要轉去深造英語,有時串字會跟法交搞混呢。我們聊了很多想法,她說話一針見血,而且會帶來很多新思維。我很喜歡這種人,因為都會從中得到很多啟發和靈感,讓自己進步。

逛完書店,我們找了個地方吃點東西,坐下來聊聊天。說着,她說她剛買了個筆袋,便從袋裡抽出來給我看——

是跟我同款的、Clairefontaine圓筒型皮製筆袋

還可以有更巧的嗎?(笑)

歡迎Like我的facebook專頁人跨國漫遊,一起聊旅行的事﹗

arrow
arrow

    rai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